饅頭的前世今生:你早餐吃的,可是古代人頭的替代品啊

饅頭的前世今生:你早餐吃的,可是古代人頭的替代品啊

每天早餐來一顆樸實的饅頭,配上蔥花蛋,一杯豆漿,就是一天活力的開始。但這溫熱的觸感,你知不知道,它可曾是古代人的頭顱替代品!


傳說在三國時代,諸葛亮出兵征討南蠻獲得勝利,在回朝的時候要越過風浪不止的瀘水。

當地人說要用人頭祭祀才能安全渡河。諸葛亮不忍心殺害無辜,於是他命令士兵將牛羊剁成肉醬,包在麵皮裡面,蒸熟後,投入江中。

因為這是欺瞞河神的假頭,就把它命名為“瞞頭”。另一種說法,是要代替蠻人的頭,所以命名為“蠻頭”。

從「蠻頭」到「饅頭」

「蠻頭」傳到北方後,北方人覺得蠻字不夠好聽。他們發現蠻頭蒸出來後,麵皮的表層層表具光澤,光澤在古漢語中為「曼澤」,於是將「蠻」字改為「曼」字。這樣,「蠻頭」就變成了「曼頭」。跟諸葛亮不同的是,通常老百姓吃的曼頭,是沒有包餡的,是單純的麵蒸成的曼頭。 

後來,由於中國字與食物相關的物品,通常從「食」字旁,於是「曼頭」逐漸演化成了「饅頭」。考究歷代文人作品,到宋代時,「饅頭」一詞就確認了。

包子和饅頭
 

曆史上,包子和饅頭,其實是一種食物,那就是饅頭。「饅頭」這個名稱的歷史,要遠遠早於包子,包子只是饅頭的衍生名稱。

到了今天,雖然饅頭和包子在國人食物中齊重,但包子的名聲卻已遠遠超越饅頭,並形成了幾大品牌包子。而流傳1600年的饅頭,雖然深入人「口」,但卻尚未有品牌形成。

到了近代,隨着社會生活實踐不斷向前發展,密切結合生活飲食上的需要,逐漸演變成由「饅頭」裏邊裝上各種餡的食物,因為是用麵和肉餡包成的,故被人們恰到好處,命名為「包子」。

延續閱讀:土包子的前世今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