農曆十二月十六日是尾牙,過了尾牙就可以等著過年了。依照台灣傳統習俗,人們喜歡在尾牙吃刈包。刈包像蒸饅頭夾滷肉的概念,吃起來香濃可口。但到底為甚麼要在尾牙吃刈包呢?
為啥要做尾牙?
尾牙,也稱為喫尾牙或尾牙聚餐,源於民間商家習俗。每月初二、十六這兩天都要拜土地公,這種祭拜儀式稱為「做牙」,二月二日稱為頭牙,十二月十六日就叫做尾牙。
舊時民間在二月初二土地公誕辰祭拜之後,東家要宴請夥計,到了十二月十六日也要拜土地公,仍然要宴請夥計。
現在老板請員工吃尾牙犒賞員工一年的辛苦,另一方面尾牙聚餐也變為員工們增進情感的一種方式。
以前的尾牙大都訂在農曆十二月十六日,現在則比較隨意,只要在過年之前,老板安排任何一天犒賞員工辦尾牙宴都可以,沒有特定的日期了。
割包、刈包、虎咬豬分不清?
「割包」相傳是三國時代的張飛,以刀割饅頭夾肉食用而得名。而割包也雅稱為「刈包」,因刈(ㄧˋ)有「割」之意。割包也被稱為「掛包」,是因「割」的台語發音為ㄍㄨㄚˋ與「掛」同音。
「割包」又為何稱為「虎咬豬」呢?因為打開後的「割包」,外形酷似老虎的大嘴巴,人們在食用時,中間夾塊煮熟的豬五花肉,再佐以酸菜、糖粉、香菜、花生粉等,此時食物的整體外形,就彷彿「老虎在咬食豬肉」,故俗稱為「虎咬豬」。
香Q的割包與肥瘦相間的五花肉巧妙融合,吃起來滑順又不油膩;酸菜與糖粉交織出酸甜的滋味;香菜與花生粉有增加香氣的效果,可媲美為「中國的漢堡」。
尾牙為啥吃刈包?
台灣的工商企業每月農曆十六都會準備牲醴、金紙祭祀土地公,以祈福招財,這種儀式稱為「做牙」。在正月初二的首次做牙稱為「頭牙」,而在十二月十六日的最末次做牙稱為「尾牙」。
而一般的民眾也會準備三牲祭拜土地公,以祈福招財,在這天晚上,人們喜歡吃刈包,因其外形像「錢包」,象徵來年發大財,人人希望吃了它後能夠發財、錢包滿滿用不完!
參考1:農曆查詢
參考2:大紀元